12月16日,我會成功舉辦2022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高峰論壇暨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論壇,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中國農學會副會長吳孔明出席論壇并講話。論壇以在線方式舉辦,期間發布了以中國農業科學院名義的《2022中國農業科學重大進展》《2022全球農業研究熱點前沿》《2022中國農業科技論文與專利全球競爭力分析》《2022中國涉農企業創新報告》等4份專題報告以及以我會名義的《2022中國農業農村重大科學命題》和《2022中國農業農村重大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等2份專題報告,舉行了智慧農業院士論壇,并開展了高端對話。
吳孔明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國農業科技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農業科技水平整體進入世界前列,科技已成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首要驅動力。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總體部署,必須在農業科技裝備領域實現新的突破。要搶占農業基礎前沿創新高地,加快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整體效能;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促進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持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釋放農業科技創新強大潛能,讓農業科技自立自強與農業農村現代化同頻共振,奮力開創農業強國建設和鄉村振興新局面。
我會副秘書長吳金玉發布《2022中國農業農村重大科學命題》時指出,首次發布的重大科學命題36條,經業內權威專家從前瞻性、全局性、產業發展緊迫性、科學規范性等維度開展多輪次咨詢、多視角凝練、多領域適配后產生,學科領域豐富多樣,涵蓋農學、植保、園藝、土化、畜牧、水產等;體現了戰略性、基礎性、前沿性、交叉性,聚焦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關注生物育種、基因編輯、生物安全等重點領域的基礎研究問題、顛覆性及關鍵核心技術;涵蓋品種、農機、植保、防災等關鍵環節。他在發布《2022中國農業農村重大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時指出,為暢通產學研用對接渠道,創新引領農業農村科技發展,本著符合“四個面向”要求、對產業發展有較強助推作用、技術創新突出、對科技進步有較大影響的工作思路,連續5年組織開展中國農業農村重大科技新成果遴選工作,本次共遴選出35項新成果,其中新技術10項、新產品13個、新裝備12件。
智慧農業創新院士論壇專門邀請唐華俊、羅錫文、喬紅、李天來、趙春江、譙仕彥等6位院士以及日本北海道大學野口伸教授作了專題報告。唐華俊院士在《智慧農業賦能現代化高質量發展》的報告中指出,智慧農業被視為繼植物育種和遺傳學革命之后出現的又一次新技術革命,將徹底改變現代農業的生產經營方式與管理模式,使農業進入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發展新階段。他介紹了智慧農業在我國發展的情況,分析了智慧農業發展重點內容,并從建立數字技術落地的一個數字生態、提升對智慧農業的科學認知、強化農業農村數據資源整合建設、加快智慧農業技術的綜合集成、強化智慧農業應用場景建設、重視數字技術的社會屬性等6個方面提出了推動我國智慧農業發展的建議。羅錫文院士在《無人農場的探索和實踐》的報告中指出,智慧農業能夠提高勞動生產力、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是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無人農場可以實現耕種管收生產環節全覆蓋、機庫田間轉移作業全自動、自動避障異況停車保安全、作物生產過程實時全監控、智能決策精準作業全無人等5大功能,是實現智慧農業的重要途徑。他在報告中還詳細分析了無人農場涉及的數字化感知、智能化決策、精準化作業、智慧化管理等關鍵技術。
喬紅院士在《當農業遇到AI和智能機器人》的報告中,分析了我國國情農情的農業現代化智能需求,基于大田生產果樹畜禽養殖典型場景提出打通農業和機器人接口,更好實現自主高效精準低成本的中國特色農業應用和發展。她分析了未來低成本的農業專用的傳感器芯片和智能算法、軟硬件一體化和AI賦予設計對提升國家農業專用國產化的傳感器和芯片市場占有率的作用,以及通過人工智能和機器人能夠介入實現復雜高動態場景無損無感檢測。她形象描繪了機器人進行農業生產的場景,機器人手是靈巧的、腳是敏捷的、眼是明亮的、腦子是聰明的,同時它的手足眼腦也是融合的,這樣的機器人,可以為人類做很多事情。她期待共同從農業需求出發,打通農業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接口,更好實現自主高效精準低成本;共同堅持整體思維和系統認知分析的技術,減少單要素思維,實現農業科技突破。李天來院士圍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大食物觀、推進中國特色設施園藝現代化作的報告,從中國特色設施園藝的貢獻與問題、中國特色設施園藝發展潛力、中國特色設施園藝現代化的主要任務作了系統闡述,指出當前設施園藝需求的重點是提質增效和推進現代化、未來需求的重點是智能化技術、設施園藝智能化須在實現機械化自動化數字化網絡化后才能夠實現,必須集成創新提質增效技術、創新現代化技術和探索智能化技術三者并重以為未來發展做好準備。
趙春江院士在《智慧設施園藝技術與裝備發展的展望》的報告中介紹,我國設施園藝發展與發達國家相比在生產效率、生產效益、裝備水平、信息化水平等有很大差距,如荷蘭在數據驅動、模型決策、智能控制、智能裝備具有的優勢驅動著該國園藝產業在全球占有重要地位;日本發展陸地蔬菜逐漸向植物工廠方向轉型,實現從播種、育苗、移栽、收獲等關鍵技術環節的機械化、智能化,達到高精度環境控制、植物周年連續生產。他從滿足智能感知、設施調控、高效作業需求,通過數字技術、智能技術賦能規劃了我國推進智慧設施園藝技術創新發展的路徑,提出從加強一些核心關鍵部件到整體高效的精準作業裝備創制研發解決設施園藝精準作業、人工成本高的問題。譙仕彥院士在《精準營養與飼養的數字化實現》的報告中指出,畜牧業是在農業系統中智能化發展最快,如飼料加工設備、畜牧業養殖設備已實現機器人自動化生產;從人的精準營養出發衍生的精準營養,包括飼料原料營養價值的精準瓶頸、動物營養精準估測、飼料精細化加工精準營養評估等,并系統介紹了可能的實現途徑。
野口伸教授在《日本的精細農業和野外機器人技術》的報告中,介紹了日本向數據驅動農業轉變、發展自動化和機器人技術等智慧農業發展背景,以及2025年讓大多數農民實行數據驅動農業的宏大計劃。他特別指出,智能農業解決日本農業的勞動力短缺問題,它是農業農村部門最高級形態,包括數據驅動的耕作和農業機器人;第三代自動化機器,包括遠程控制和在田間自主移動能力,已在日本得到發展。
來自農業農村部行業主管司局、地方政府、科研單位、智慧農業應用場景、智慧農業企業、創投公司近40位嘉賓,分四個話題展開近3個小時對話交流,通過各方觀點不斷碰撞,激蕩發展智慧農業創新思維,集聚了未來加快發展共識與合力。
專題報告發布由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長張振華主持,院士報告由我會常務理事、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梅旭榮主持,高端對話由我會常務理事、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韓魯佳和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道亮主持。